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核聚变工程技术 >>> 磁约束聚变技术 惯性约束聚变技术 聚变堆工程 聚变裂变混合堆工程 核聚变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核聚变工程技术 系统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1.25 秒)
近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材料综合性能研究平台完成首批分系统“结构材料测试平台”及“交流损耗测试系统”验收,两个分系统将正式进入运行阶段,实现开放共享。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应用于聚变堆装置内部部件的综合监测与诊断系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适应用于聚变堆固态包层的分区氚吹扫系统
近日,中国氦冷固态实验包层系统(HCCBTBS)氦气冷却系统(HCS)设计与研发合同(以下简称“氦冷合同”)启动会在成都顺利举行。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以下简称“核聚变中心”)主任罗德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西物院”)党委书记张必祥,院长刘叶出席会议。
2022年10月9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ARFT)首根环向场(TF)线圈全尺寸导体完成运输交付。该导体总长936.05米,是目前国际上尺寸最大、长度最长的CICC导体。 环向场(TF)线圈课题承担的导体生产任务包括1根验证导体及9根超导导体的制造及检测。此次交付的导体用于验证导体集成及线圈绕制工艺。导体包装后尺寸为直径4米、高度5.5米、重量36吨,装车后运输高度高达6.1米。
近日,由中核同创(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同创”)联合聚变科学所成功设计研制的全国首套反场箍缩脉冲电源系统通过出场验收,并发运到中国科技大学。该系统用于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KTX),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响应快、延时小、调控特性好等特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随着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horiumMoltenSaltReactorNuclearEnergySystem,TMSR)由实验堆向研究堆、示范堆及商用堆发展,其轴系演变为由液下轴承支承的细长柔性转子结构。高温熔盐泵是钍基核能系统的主要动力部件,是TMSR的心脏设备。熔盐泵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取决于液下轴承的支撑特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对液下轴承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并结合试验研究了不同偏心率对液下轴承...
中性束注入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重要的辅助加热和电流驱动手段。由于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束能量高、束斑大,电偏转已经成为剩余离子剥离的首选方案,其剩余离子剥离设备被称为电偏转器。电偏转器作为实现束流中性化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决定了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提出了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中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电偏转器的概念设计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和束流沉积模拟初步确定了电偏转器的结构和其表面较为均匀的热...
2021年4月2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第六个极向场(PF6)线圈插入托卡马克装置。这标志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系统开始组装,磁体系统将控制反应堆等离子体的形状和稳定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2025年在法国卡达拉希产生第一束等离子体,氘-氚聚变实验将于2035年开始。
2021年4月10日,由中核集团中核二三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气体注入系统复合管道产品制造项目在广东惠州全部完成,最后一批产品将于近期运往法国。该项目的完成,是中核集团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以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是全球核聚变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ITER是规模仅次...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开展了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动态故障树建立了一体化除氚系统的时序失效模型,发展了一套基于动态二叉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为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聚变工程领域期刊Fusion Engineering and D...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开展了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动态故障树建立了一体化除氚系统的时序失效模型,发展了一套基于动态二叉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为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聚变工程领域期刊Fusion Engineering and D...
基于射频负离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统是未来聚变堆的重要子系统,作为一种更加高效的加热方式,对实现聚变堆点火和燃烧等离子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将研发基于射频负离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列为必须发展的技术和必须实现的突破。射频负离子束源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设备,具有射频馈入稳定性要求高、束引出面积大、连续运行时间长、负离子产生难且易损失的典型特征,研发射频负离子束源整套技术是...
为了能开展高能电子成像相关实验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造了一台S波段的射频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保证实验用束流品质和加速器稳定运行的要求,设计了一套低电平控制系统,利用上下变频、IQ解调技术,实现了相位的反馈控制。本文介绍了低电平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数字化算法的实现,给出了系统闭环实验的测试结果,实现相位控制精度达到±0.5°(峰峰值)和0.110 8°(均方根)。该系统利用成熟的商业化模拟微波器...
2019年8月18-20日,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的近300名专家、师生出席。我院陆道纲教授团队多名研究生参加本次学术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