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工学 Nat. Commun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062 秒)
传统基于吸附或氧化还原反应机制的气体传感器一般只能探测特定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气体成分,并且只能在特定的温区工作,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多种气体混合的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及稀有气体和惰性气体的探测。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学同团队受民间艺术(陶艺、折纸、编织)启发,建立了一种高效的两次凝胶化(TC)策略,实现构型可编辑高强气凝胶的制备。作为概念验证,选择芳纶纳米纤维(ANFs)和聚乙烯醇(PVA)作为气凝胶的主要成分,其中PVA在第一次凝胶化过程中形成弹性的构型可编辑凝胶网络,ANF在第二次凝胶化过程中形成构型锁定凝胶网络。TC策略保证了所制备的ANF-PVA (AP)气凝胶既具有高韧...
锂金属由于具有高理论容量(~3860 mAh g-1)和低氧化还原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3.04 V),使其成为最具前景的锂电池电极材料之一。然而,锂枝晶的生长将会顶穿隔膜,引起电池短路热失控,甚至引燃电解液等,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使用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固态电解质代替电解液,可以有效阻止锂枝晶生长,从而提高锂金属电池(LMBs)安全性。相比无机电解质较高的界面接触阻抗,聚合物电解质(SPEs)能...
近日,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吕刚教授课题组与电子科技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题为“Strong synergy between gold nanoparticles and cobalt porphyrin induces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
苯酚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当中,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低H2O2消耗的苯选择性氧化制苯酚(SOBP)催化剂,但迄今仍存在严峻挑战。单原子催化剂(SAC)是一个新兴的多相催化领域,除了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外,SAC还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可调性,从而调控催化剂的活性位特征和催化剂的电子性质。
甲酰肽是一类在氨基末端(N末端)具有甲酰化甲硫氨酸的多肽分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甲酰肽受体 (FPRs)家族作为一类模式识别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 (GPCR),能够特异性识别来源于入侵病原体或宿主受损线粒体中的甲酰肽,在人体固有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FPRs由三个成员组成,包括FPR1、FPR2(也称为FPRL1)和FPR3,这些受体主要分布于...
2020 年 9 月,中国宣布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二次电池,作为碳中和的“龙脉”,支撑着两大万亿赛道的主枝干——左擎“热、电、氢”等清洁能源,右牵动力电池与新能源车。可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采用水作为溶剂,具有成本低、运行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
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和多糖,都具有完美控制的链长和单体序列。在生物系统中合成时它们的链长、序列和手性都受到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了它们可以精确地传递遗传信息和执行生物学功能。精确控制初级序列来实现分子复杂性、结构多样性,这是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生物体的基本需求(Science2013, 341, 1238149)。在1963年,Merrifield首次提出在一个不溶的固相载体上进行迭代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祥春教授、周德俊教授课题组联合开发了结直肠病变人工智能光学诊断模型,通过人工智能手段促进基础科研和临床转化相结合,辅助肠镜下结直肠癌的精准诊断。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发表在《Nat Commun》(2018年影响因子11.878,5年影响因子13.811),题目为“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op...
2018年11月16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晓安教授科研团队在无墨喷水打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创新成果再次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张晓安科研团队受生命体系的启发,巧妙地将单一水致变色染料体系扩展为由酸致变色染料和显色剂构筑的双分子水协同变色体系,遇水前染料和显影剂不发生显色,遇水后显影剂与染料发生作用而显示颜色(图1a)。通过选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