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自然地理学 碳”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96 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流域地理与生态水文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水体的碳源汇特征(图)
Science Bulletin 青藏高原水体 碳源汇特征
2023/6/12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降雨对滨海湿地碳交换影响的新机制(图)
海岸带 降雨 碳交换 新机制
2018/4/10
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掩埋大量有机碳。因此,滨海湿地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导致的干旱或者季节性积水会通过改变土壤及大气湿度环境,调控植被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现东亚季风区森林碳汇功能区
地理科学 东亚季风区 森林碳汇
2014/4/28
陆地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碳汇功能,已有研究估计在过去的五十年(1960-2011)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以每年2.1 ± 0.8 Pg C的平均速率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因而,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碳汇功能区的地理分布,一直是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区,尤其是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及北方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但...
光合碳在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转化深刻影响土壤碳及全球碳循环。然而,大豆光合碳在不同土壤中的转化,以及对土壤碳沉积的贡献还鲜见报道。
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新疆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 碳库 新疆
2014/3/14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以植树造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采用《LULUCF指南》中数据分层的碳源汇计量方法,分析了1975-2005 年期间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新疆森林碳库的影响。1975 年新疆森林总碳库估算值为720.02 Tg,其中土壤碳库为528.82 Tg。近30 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48.15 Tg...
城市化是20世纪到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之一,显著地影响了包括碳循环在内的全球地化循环。然而在迄今为止的区域和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和碳平衡研究中,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效应很少被考虑到。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生态学家少有人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也因为城市化的空间复杂性和过程动态性使一些经验性的传统生态学方法很难发挥作用。针对这些局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如选者张弛研...
纳帕海湿地区4类土壤退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弃耕地—中生草甸土(AFMMS)、中生草甸土(MMS)、湿草甸土(WMS)和沼泽土(MS),对4类土壤0~10cm(上层)、10~20cm(中层)、20~30cm(下层)进行采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和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4类土壤间,除AFMMS中下层LOC含量略高于MMS对应层LOC含量外,其它各层SOC、LO...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对光 响应
2011/5/11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机氯污染物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sistent Oganic Pollutants, POPs)的重要成员,具有持久性、高毒性、生物蓄积性和长距离传输能力。正是因为长距离传输特性,有机氯污染物从源区的局地问题逐步演变成一个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土壤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储库,土壤中有机相(有机碳或有机质)是POPs的重要载体,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过程。
973项目: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获得批准
干旱区 盐碱土碳过程 全球变化
2008/11/6
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作为973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申报的“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日前予以批准。该项目承担单位包括石河子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 德国特里尔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 德国哈雷-维滕贝格大学8个单位。
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土壤有机碳 全球气候变化 模拟与预测
2007/12/20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土壤有机碳状况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新鲜有机质输入相同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的耕作土壤(0~20 cm)有机碳积累量比北温带地区大约低50%,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量略高于北温带。预测到2050年气温升高 1.5~3℃,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将分别下降 5.6%~10.9%...
青藏高原北部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环境意义
青藏高原(北部) 植物叶片 碳同位素组成 海拔
2007/12/12
Abstract测定了青藏高原北部13个地点101份草本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 13 C值)。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北部植物叶片δ 13 C值相对较高,并且在海拔 4161 m的西大滩仍有植物δ 13 C值落在C4植物区,说明青藏高原的地理特殊性以及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随海拔的升高,植物叶片δ 13 C值也随之升高,但变化程度具有物种的依赖性。唐古拉山南边植物叶片δ 13 C值明...
三江平原湿地沉积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异分析
2007/8/24
论文研究了东北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共16个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沼泽化草甸、腐殖质沼泽和泥炭沼泽的储碳层厚度分别为11~29、18~58和70~130cm;其有机碳含量(单个剖面平均)分别为29~75、124~348和187~389g/kg(干物质计);有机碳密度(单个剖面平均)分别为31~48、35~59和49~94kg/m3。3类湿地淀积层的有机碳含量和...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2007/8/24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
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平衡模拟分析
东北地区
2007/8/24
依据陆地碳循环过程,基于多年平均气候数据建立陆地碳循环平衡模型,并模拟了陆地碳循环平衡状态下,我国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的主要碳通量,其中,东北地区植被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为5.16×10 8 tC/a,NPP的分布由于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等植被、气候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体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北地区植被潜在年凋落物速率为5.16×10 8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