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经济史 农业”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4.281 秒)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王艳副教授(图)
农村化学品产业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 中国经济
2023/3/14
2015年10月11日至13日,由美国普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的首届“普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研究联合中心”(Purdue University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int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简称PNJCCS)学术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的研讨主题为“中国近现代...
古农业文献分类体系考略
古农业文献 农书 分类体系
2009/12/2
根据古农业文献记载内容的范围,将中国农书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古为今用,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税是我国历史赋税最早的一个税种。农业税主要是以征收实物到折算税金的税收形式,经过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今4100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农业税成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工具。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税征收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农业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在我国跨入21...
本文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所激励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同,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农业的产出也有不同。综合比较后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
载《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
一、农田水利
(一)孙吴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事业的开发
我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池沼遍布,土地肥沃,非常适宜于农耕,尤其适合于水稻的种植。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水利设施,不能合理地利用优越的水土资源,农业生产依然得不到保障。东汉以来,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水利事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只集中在某些点上,就广大地区来说,开发程度不高,仍然处于地旷人稀的状...
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
农业程序 生活周期
2008/1/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农业程序与乡村生活的关系。一种作物的技术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从劳动力需求上看有一个双峰型变化,这种特点对华北农村生活周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也影响到畜牧业和营养的周期,近代乡村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是受这种双峰型劳动力投入曲线影响的结果。
对近代华北乃至全国农业的评价,历来有两种观点,即沉沦观和发展观。沉沦观认为近代中国农业日益衰退,每况愈下。而吴承明和研究近代华北农村的中青年学者则多持发展观。国外学者也持有两种观点:马若孟认为,华北的小农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黄宗智则提出,农场生产力未发生质的改变,说明了农业经济的停滞。
沉沦观的近因源于60年代经济史学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产生到崩溃”的理论模式,远因则来自30年代的农...
家庭经营的再发现——论联产承包制引起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革
2008/1/14
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条件下,对“农业活动适宜于家庭经营”的“再发现”。作者分析了农业经营活动的根本特性对经营组织提出的要求,又从比较中指出家庭经营形式不同于“工厂式经营组织”的若干特点,对这个“再发现”作了论证。
在论述农业的根本特点中,作者根据有关科学材料指出,农业活动不是把环境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来把握,而是用生命构造的不确定性去对付农业环境的本确定性。
红山文化定居农业生活方式——兼论游牧生活方式的起源
红山文化 生活方式
2008/1/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00081)
一、引言
红山文化上承兴隆洼文化下启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仰韶、龙山文化大同小异,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典型的定居农业生活方式。考古学家描述了红山文化与周围其他文化的细微差别,人类学家更关注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红山与仰韶、龙山文化的主人使用类似的生产工具(斧、铲、耜、锄、刀、镰、磨棒与磨盘或杵与臼),播种同样的作物(粟...
汉代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权力——许倬云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①
汉代 经济 社会 国家权力
2008/1/14
许倬云所著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汉代研究丛书”之一种。该著作不仅为西方读者考察和介绍了关于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还进一步诠释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但是,受魏特夫“亚细亚型社会”和“东方专制主义”观点的影响,作者在运用相关考察汉代农业经济时,却忽略了对传统史料的考证和诠释。这种倾向,导致了作者在论述水利工程、人口增长、佃农人数、国家权力和...
汉代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
汉代 市场经济
2008/1/11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讨论。秦统一中国,废封建,行郡县,诸子不复分封。[1]由此,秦天子以下,天下莫非齐民,中间的只有代表皇权的守令,皇帝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这也可说是韩非子理想的实现,使强宗大族不复能专垄断赋役所自出的人力资源。《韩非子》:"悉...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农业税政策的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前 农业税政策 历史演变 启示
2008/1/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通过完善农业税政策来调整党、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农业税政策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区实施阶段、三大改造后的全国统一阶段。党的农业税政策的变迁,反映了党的农业税轻税特点和稳定农民负担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农业税政策运作中存在税费混征,附加较重等缺陷,损害了农民利益,阻碍了农业发展。党的农业税政策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党尊重农民,维护农民权益的不懈努力。
对《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的质疑与辨误
农业发展
2008/1/9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郑起东先生《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极力为读者描绘一幅30年代华北农村欣欣向荣的图景:农业生产飞速发展,1914—1932年的短短10余年间,河北的粮食总产量增长2倍多,按农业人口计算,河北、山东两省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五六千斤①。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31年冀鲁豫三省各类农户的“最低收入”分别超过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