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西方哲学史 学说”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068 秒)
通常认为,作为斯多亚派情感论基础的心理一元论与不自制(akrasia)现象是不相容的。在此背景下,塞涅卡对愤怒的复杂界定,尤其是对“impotens”(无法控制)一词的使用,或被视为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嫁接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多元灵魂观的结果,即承认愤怒是一种不自制现象;或被认为是对正统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的完全继承,即否认任何意义上的不自制。基于对“摇摆模式”与“共时模式”两种解释进路的评析,...
论柏拉图摹仿说的知识学背景——兼析柏拉图学说的伦理学底蕴
柏拉图 摹仿说
2009/8/14
学界历来认为,柏拉图对荷马史诗的否定,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摹仿说进行否定的结果。但笔者以为,不管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对摹仿的肯定,还是柏拉图对摹仿的否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与原始摹仿文化密切相关联的知识学背景问题。也就是说,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其整体行程均表现出对原始摹仿文化进行新的知识学综合的趣向。其间,既有原始摹仿文化异质性的延续,也有福柯所说的人类知识学上的“断裂”和...
欧洲哲学史上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说的发展
欧洲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学说
2008/3/2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是关于人的认识辩证发展过程问题,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难题,在欧洲哲学的长期发展中,各个哲学派别对它作出不同的回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各派哲学都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探讨欧洲哲学史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的发展,分析各派哲学家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总结思维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理论的理解,都是有...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 神学目的论
2008/1/7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
本文通过参照康德同时代的卢梭、赫尔德、洪堡特等人关于语言的学说,分析了康德关于语言分散的说法,得出十五条基本判定,并且进而通过比较,看到康德及其时代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问题,而后来成为哲学时尚的语言哲学问题在当时只是从属和次要的论题,同时康德人的问题又没有在后来的语言哲学中解决或消解,因此,在康德逝世两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思考如何追问:“什么是人?”!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
哈贝马斯
2007/8/29
【正文】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概念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导入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尽管哈贝马斯在理论旨趣方面与胡塞尔有着明显不同,但是,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学说明显受到胡塞尔思想的影响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本文将通过比较胡塞尔和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不同理解,阐释哈贝马斯对胡塞尔“生活世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