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遗传学 >>> 进化遗传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进化遗传学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3.578 秒)
2024年8月8日,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际荣誉院士(IHM,International Honorary Members)、欧洲科学院成员、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动物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Axel Meyer应邀作为“Institute Seminar”系列报告会特邀嘉宾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202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麟研究组与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的Viola Willemsen教授团队合作,于Cell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文章 “MpANTregulates meristem development in Marchantia polymorpha”,揭示了苔藓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
利用组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方法,以纤毛虫原生动物、细菌、酵母等为研究模式,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演变机制,聚焦生物的突变规律和生活史演化,具体研究主题如下:A.生活史在高变环境下的演化规律与机制;B.基因组演化以及稳定性机制;C.环境胁迫下的突变形成;D.医疗及环境水体中病原微生物演化;E.水产养殖病害纤毛虫的生物防治。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形态发生与进化团队的“英才第三层次”包立随老师通过中国海洋大学“英才人才工程”岗位中期考评答辩,顺利高聘至“英才第一层次”教授。另外,新引进的“英才第三层次”王哲副教授2024年1月份正式上岗,加入海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团队。进一步完善了进化所的人才梯队和后备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最近在《Marine Life sceience & Technology》(MLST)组织了一个进化与发育的专辑,收集了此领域近期的重要进展,包括新建的动物模型、开发的新技术和应用以及进化发育领域最近发展趋势和展望等11篇研究论文和2篇综述。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通过对一种蔓足类——龟足基因组的破译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发现了蔓足类存在古老的基因组加倍事件。这是继鲎和蛛形纲等无脊椎动物后新发现的一个WGD事件,为解析蔓足类起源演化历程提供了关键的分子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和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组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采用一种新的分析策略探讨了水稻的起源/驯化历史,即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来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该研究首先厘清了水稻和野生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历史,明确水稻包括6个品种群(印度籼稻,澳大利亚粳稻,日本萝卜,芳香型,温带粳稻和热带日本花)以及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1, Ruf2, Ni...
北极地区虽仅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却是巨大的碳库和甲烷库,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北极苔原(树线以北)是相对年轻的新型植被类型,栖息着能适应生长季节短、年均温较低和极端季节性气候等恶劣环境的独特生物类群。过去50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4倍。该地区的植被组成、密度和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北极植物区系的进化历史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2023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科学》(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科学》和2篇《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论文。
近日,经国际专家评审,生态环境学院张文宇教授入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 Society, 简称马普学会)伙伴研究组(Max-Planck Partner Research Group)项目。该伙伴研究组将由张文宇教授与德国马普进化生物学研究所Diethard Tautz教授共同领导。马普学会将为该伙伴研究组提供为期5年共计10万欧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面向人口健康和现代农业两大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进化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遗传网络及其关键元件解析的角度,着重开展多种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开发与数据挖掘,生物大分子组装、修饰及动态变化,生物系统的稳定性调控,类器官制造与器官分化机制解析等生命科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心目前有6个研究组,研究队伍包括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22年9月22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洪一江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phenotypic diversity in the Betta fish (Betta splendens)”的重要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历时5年,主要围绕风靡全球的一种小型观赏鱼—暹罗斗鱼,通过开展群体遗传学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阐明了暹罗斗鱼复...
自然界中部分动物具有成球行为(Conglobation),它们可以在遇到危险时将身体卷曲成球,像犰狳、穿山甲、刺猬、球马陆、球鼠妇等,这些动物都是依赖多个体节的卷曲形成紧密球形,保护了身体腹面、足等脆弱部位。由于昆虫的身体躯干只有头胸腹三个体节,所以具有成球行为的昆虫通常无法形成紧密的球形,身体腹面、足等部位不可避免的会有外露。然而昆虫中也有特例。比如球金龟就是一类能够形成紧密球形的昆虫,因此球金...
基因组三维结构、类器官技术、微生物组学研究、大脑单细胞测序、癌症疫苗……突飞猛进的生物技术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对此,《细胞》杂志发布特刊,专题讨论最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受邀针对古DNA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撰写评述性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特别研究助理刘逸宸)...
动物的通讯方式包括声音通讯、视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等。某些物种除了单模信号(即单一感觉信号),有时同时采用两种甚至多种感觉信号进行通讯,即多模通讯。已有研究表明,多模信号可以为动物带来功能上的益处,例如,跨模态感知可以提高接受者的信息识别效率、注意力以及记忆能力,从而增加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通讯效率。然而,相比于多模通讯的成因(why),我们对多模态信号如何(how)由单模态信号进化而来知之甚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