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光学 >>> 物理光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物理光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2.627 秒)
教育背景:1993-1996日本国长崎大学博士;1985-1988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硕士;1979-1983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学士。
赵家龙教授,2001年3月毕业于筑波大学(日本)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现代光学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从事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曾在美国、香港的大学和科研学术机构任职。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美国Wiley出版集团、美国光学学会等学术机构出版的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Small、ACS Photonics、Nanoscale、Journal of Phys...
主要学术成绩: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在实验上首次发现了金属纳米结构间隙的巨大电磁场增强效应,是超灵敏光谱传感的基础,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揭示了金属纳米线及其网络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传播和发射的基本特性和机理,实现了纳米光逻辑、光路由等功能;最近把等离激元共振的灵敏度提高到亚皮米精度。他在国际著名科学杂...
肖志松教授跨学科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涉及材料、机械、物理、光电子和通信等领域,在教学、科研和其他业务工作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和技术创新能力。近十年来,专注于光物理及精密测量科学技术与产业化,并担任“微纳测控与低维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肖志松教授先后指导博士后4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4人,在站博士后3人。他以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培...
邓罗根,1989年-1990年在中科院北京希望电脑公司工作。1990年-199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开始在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工作。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正教授。 1999年-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访问学者。200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2006年任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主任。在任期间,物理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物理实...
张洁,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y Erlangen-Nürnberg)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10年6月,德国马普光学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华中科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作为国际特别研究员和研究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工作。2013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并担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极端时间尺度超快动力学及控制的研究, 已在物理学、光学重要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 ...
井立强,男,197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近10年来主要围绕环境与能源光催化领域开展研究,在材料光生电荷动力学过程调控及分析等已形成了特色。创新性地证实了光生电子还原活化吸附氧...
叶佳声,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后,到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8年底回国,到首都师范大学任职至今。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中衍射光学元件的分析和设计、超表面材料与器件、微纳光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Optics Letters, Op...
2001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因Mini-CUSPEA项目赴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留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13年7月任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梁瑞生,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教授、物理学科光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7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2-1983年在北京理工学院进修光学研究生课程,1999-2000年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2008年在美国中佛大学(UCF)光子学研究中心(CREOL)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discover light top squarks (stops) in the co–annihilation region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 The bino–like neutralino is the lightest supersymmetric particle (LSP)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