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相关记录68条 . 查询时间(4.906 秒)
“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是依托河南大学文学院,联合国家一级学会中华文学史料学会,整合河南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艺学研究中心等2个省部级和5个校级科研平台和学术资源,组建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10月,经河南省教育厅社语处审核备案,河南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由刘跃进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关爱和任主任,杨亮任执行主任。中心成员现有夏晓虹、孙克强、王...
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以华文报刊、华人学者为中心,依托核心成员的现有课题进行系列研究,同时征集海外华人作家的资料捐献,建设研究资料库。
大众日报|颜炳罡:中华文化传承,人人尽可为“薪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载 传承 大众
2022/3/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谓可传、可守?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且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传下去,又由谁守下去?如何才能保障中华文化推出的“新”...
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
辞赋 华夷之辨 南宋文化中心主义
2022/1/24
在宋代,华夷之辨已经失去了以华化夷的含义,而主要指对地理边界与文化边界的坚守、捍卫。南宋孝宗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中含有浓烈的民族排斥的观念,形成一种种族或文化上的等级名分制。隆兴和议之后,复仇之念渐趋消沉而夷夏之防更为严厉,这是华夏文化面临灭绝危机所激发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延续文化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有着空前动人的悲壮色彩。随着主流思想转向从心灵捍卫道统,捍卫民族尊严,人格追求也由重气节转向重节操。琼...
苏轼诗歌所用韵部或窄或宽,所择韵脚或难或易,以及长篇古诗中自由转韵,都是服从其诗意表达的需要。苏轼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写作次韵诗,不但次别人之韵,也次自己之韵,这种写作方式虽受后人讥议,但事实上是因难见巧的特殊艺术追求,并由此产生了大量名篇。
诗词曲辨体的文艺融通与史论重构
诗 词 曲 文体打通
2022/1/24
诗词曲辨体的格律、歌唱与曲调等标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歌诗的构成要素、形态特征与文体观念。“曲—词—诗”由艺到文、由俗到雅的文体推尊,“诗—词—曲”由文到艺、由简到繁的文体进化,遮蔽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文艺景观。我们应当根据诗词曲同源这一基本历史事实打通诗词曲之间的文体区隔,反思文本生成的历史,重视诗词曲的综合艺术特征,将它们视为歌诗的不同艺术形态与历史形态,辩证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并由此重新思...
先秦学术史上的“私家著作”问题
先秦学术史 “私家著作” 《老子》 《汉志》
2021/11/22
20世纪30年代罗根泽先生曾有文《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该文认为“私家著作”在战国之前不会有,它们的出现都是战国以降才有的事。罗先生虽然笼统地说“私家著作”,但此文其实主要针对的是《老子》这部书。罗先生认为《老子》不是“纂辑”,而是“著作”,而这样的“著作”战国前没有。罗先生此文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其中讨论周代官学的特征,这实际上属于西周史、春秋史的范畴,而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的关系,则又是思想史、...
自清代以后大家比较熟悉的古文选本是《古文观止》,而南宋流行的则是吕祖谦的《古文关键》。目前《古文关键》研究的热点是评点研究,实际上它透露了南宋古文的转型。说起古文的演变史,首先是中唐的转型,以韩柳古文运动为代表。它结束了骈文独尊的局面,提倡古文复兴。不过,它不仅是文体的革新,主要还是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中唐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复兴儒学,解决道德沦丧、藩镇割据的现实问题,所以儒家思想、文以载道以及原道...
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汳水。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乃是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所谓“...
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中国诗歌的语言之体和文化之用
汉语 中国诗歌 北宋文化
2021/11/22
什么是诗歌?《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一种惊奇。”的确,诗歌以其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美妙的韵律,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刊今天特邀三位学者结合自身诗词研究和创作的体悟,分别从诗歌的语言艺术与文化内涵、语言创新以及修辞手段等层面,讲述诗歌国度的诗意传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传统源远流长,遗产丰厚。无论创作...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说文解字 中国古代文化
2013/11/26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是在《说文解字》所收字和对这些汉字的解读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说明。它被誉為中国最早的字典,也是语言文字研究书籍。《说文解字》是对单个汉字的解读,训释语言短则一个字,长则几句话。因此,就算是可以读此书的人,要想理解里面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体上说,这本书以汉字学、音韵学、训詁学以及古代文献、出土文物為依据,对《说文解字》与汉字中所蕴含的古代中国的各...
在《周易》原初的占筮语境中,筮法的控制使卦爻辞与卦爻象一一对应,不存在叙事主体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因而卦爻辞绝非歌谣式的叙事。卦爻辞和歌谣的异质性决定了两者迥异的传播特征。两者的专名“繇”与“谣”在先秦不相混用。目前学界根据卦爻辞与歌谣形式上的相近,普遍将卦爻辞定性为歌谣,并尊之为中国诗歌先导,其探求思路的合理性或值得商榷。
在司马相如“博丽之文”的影响下,扬雄创作出《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杰出的大赋。其中《长杨赋》尤为奇特,前贤或因其以议论代铺排而认为它仿效相如《难蜀父老》,或因其以论辩构篇而奉为“文赋”之祖,或因其阳咏汉德而阴寓讥时的叙事之法将之视为两汉赋风转捩的纽带,然究其实,皆泛泛而谈,未能探骊得珠。《长杨赋》创作背景和叙写结构实根源于西汉元、成时代的庙制之争,儒家思想的上升,儒生政治...
《论语》为先秦古籍,其缘何为书,如何成书,何时成书,编纂者究为何人,如此等等,汉以来学者或语焉不详,或莫衷一是。爰及晚近,大抵以为孔门德行、文学科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而作,最终由曾子门徒完成。文章根据孔子教学传输方式,《论语》内容结构,弟子言论统计,参以史实,酌以情理,认为:《论语》一书乃孔门弟子回忆其师的纪念文集;初编成于孔子去世后弟子三年居丧期间,子贡主其事,子夏、曾子等促其成;最终经曾子弟子稍加...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孔子的階梯式教學
孔子 階梯式教學
2012/2/9
正因為孔子採取階梯式的教學,所以能認取每個人的所長所短,於其所長之上更鼓舞其往更高層級發展,若有所短,則百般勸誘,勉勵其不可中道而廢而應更上層樓。因此四方之士乃樂於從學,而孔子也能考量弟子資質之不同,採取不同的施教方式,此即所謂因材而施教,而諸弟子也能在其循循善誘之下,達德成材,而在各方面有所表現,而由此更加可以證明前言所引顏淵所述對孔子的讚嘆之言,乃是深有體會的由衷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