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工程相关记录1877条 . 查询时间(2.39 秒)
微纳米塑料(MNPs)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目前已成为全球新型污染物。人体血液和多脏器中均被证实可以检测到微纳米塑料的存在,而此前已有研究证明,MNPs具有潜在的心脏毒性。
受大自然启发,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植入皮下的传感器,可实时跟踪活体动物蛋白质水平的波动,测量炎症标志物的变化。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标志着医学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项开创性的3D打印技术,成功创建出迄今最小的人体微血管。这一进展有望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药物测试方法,从而终结使用动物进行药物测试的历史。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李兰娟:生物医学是一门融合了基础科学、临床医学与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学科,是医学、工程、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生物医学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生物医学将迈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未来将聚焦个体或群体的孪生信息网络构建,开展智能化技术与健康医学的交叉探索。
近日,一项发表于《纳米级进展》的新研究称,科研人员将比人类头发细200倍的“意大利面”细丝编织成绷带,可帮助预防伤口感染。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玉坤教授团队研发出用于同时检测多种疾病的紧凑型高灵敏度光热RT-LAMP芯片,并基于此研制出便携式多疾病核酸检测设备,将助力30分钟内实现疾病的现场精准快速诊断。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并入选期刊亮点推荐论文。
2024年11月21日,由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中关村智友研究院联合发起的《2024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报告发布。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作为感觉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地,承担着将感觉信号从外周传入中枢的重要功能。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NCC)可以分化为DRG中的多种感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一过程需要特异的信号分子和转录因子的精细调控。目前,对DRG发育和细胞类型及功能的研究集中在小鼠模型上,然而,人类感觉神经元在亚型和功能基因表达上与小鼠存在一定的...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和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微创”)联合研制成功的首台国产全植入人工耳蜗样机首次公开亮相。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潇、聂广军团队与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恒樑团队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构建了形状和大小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纳米疫苗,设计并构建了具有不同表面抗原图案参数的纳米新冠疫苗,并探索了这些参数对B细胞活化的影响,在小鼠模型中,系统评估了优化后的新冠纳米疫苗免疫效果及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广谱保护效应。近日,相关成果在《自然—通讯》发表。
2024年11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JAK/STAT signaling maintains an intermediate cell population during prostate basal cell fate determination”。该研究通过一系列...
生物体的精密组织结构的形成,依赖于数十亿细胞在器官、系统乃至整个生物体中的协同作用。这些细胞共同维系着生命活动。而衰老是复杂、异质、异步和非线性的过程,通常伴随着细胞功能的下降和紊乱度的增加即熵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老导致组织内细胞结构和特性发生不均衡变化,扰乱细胞内部的分子调控网络,并影响细胞在器官内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当前,科学家对衰老如何在空间层面引发组织和细胞退变的认知有限,而在复杂时空...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两个实验室联合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整合了非侵入性深层脑刺激、虚拟现实(VR)训练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目的是增强人的空间记忆能力。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展示了通过向深层脑区施加无痛电脉冲,即可提升大脑能力的新技术。
近日,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在器官芯片标准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推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11月3日,记者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团队牵头完成该标准的起草。
记者2024年11月1日获悉,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合作,研发出具有成骨微环境调控作用的高强度自支撑碳化钛薄膜骨再生引导膜材料,这对骨再生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1日发表在《自然》杂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