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空间天文学 >>> X射线天文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X射线天文学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3.156 秒)
2024年9月12日,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高志福研究员收到通知,他所指导的学生邓竺龄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题为“Evolution of LMXBs under Different Magnetic Braking Prescriptions”(ApJ, 2021, 909, 174)的文章荣获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
糖原作为哺乳动物细胞内储存葡萄糖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之一。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糖原的分解代谢主要包括两条不同的途径:(1)胞质糖酵解过程;(2)溶酶体依赖的糖原自噬过程(glycophagy)。糖原的分解代谢对于维持血糖平衡、细胞能量供给至关重要,其异常与众多的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庞贝氏症(Pompe’s Disease)。庞贝氏症是一种由于溶酶体酸性葡萄糖苷酶功能缺陷导致糖原在溶...
2024年7月22日,EP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在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院机关、工程两总、首席科学家及相关系统人员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卫星系统、地面支撑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分别对在轨测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汇报,经与会专家和人员充分的讨论认为:EP卫星按照在轨测试大纲的要求,完成了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支撑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测试内容完整、过程规范、记录准确、数据完整有效;卫星平台与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正式发布了W51复合区域高能伽马辐射的精确测量,认证其为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天体,并获得其加速宇宙线最高能量极限证据。2024年7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拉索”国际合作组完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怀柔一号”极目卫星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河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伽马暴中发现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射线谱线。这是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证据最确凿的谱线。这一成果为破解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临沂大学等(以下简称“VLAST合作组”),提出了甚大面积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VLAST)计划。VLAST是下一代旗舰型空间伽马射线望远镜,致力于引领下一个十年基于GeV伽马射线的暗物质间接探测及时域天文研究。
2024年来,对黑洞的研究以及黑洞Kerr时空假设的验证在天体物理学界备受关注,目前已运用各种观测手段来详细研究黑洞周围的强引力场区域,比如引力波,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黑洞阴影成像和用多波段分析黑洞周围动力学性质以验证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其中,在多高的精度上能检验黑洞周围的Kerr时空是主要研究热点与难点。
2024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费米卫星大面积伽马射线望远镜(Fermi-LAT)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来自于GRB 221009A方向的400 GeV光子,利用这一观测发现实现了星系际磁场强度的首次推断。相关研究结果以“A delayed 400 GeV photon from GRB 221009A and implication on the intergalacti...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技术是研究复杂组分体系中特定元素近邻配位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化学、物理学等领域。该技术具有元素分辨、无损探测等优点,其原理是通过分析X射线被物质吸收前后的信号变化来解析材料中特定元素的结构,可精确地测定固、液、气等不同形态物质中配位原子的种类、配位数、键长等定量的局域结构信息。由于其出...
2024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物理中心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用于内壳多空穴离子X射线精细结构测量的宽带高分辨晶体谱仪,相关成果于4月3日发表在光谱学权威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上。
2024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在钙钛矿X射线探测及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人员提出名为“异相铰连策略”的新思路,将异相CsPb2Br5钙钛矿掺入CsPbBr3体相之中,构建电子(空穴)快速通道,实现了体相载流子的高速率传输,与薄膜晶体管(TFT)板集成可实现X射线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发现光学紫外光变曲线峰值之前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显著的“鼓包”特征,并发现X射线呈现出“间歇性”辐射的特征。这些演化新特征为揭示此类事件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4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张军勇副研究员团队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永蓬教授课题组首次完成EUV和软x射线分束器的设计与实验验证,该研究有望解决极紫外和x射线波段的衍射成像和干涉传感的分束器受限问题。相关成果以“Azimuthally extreme‑ultraviolet focal splitter by modified spira...
2024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在权威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Dynamic X-ray imaging with screen-printed perovskite CMOS array”。 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钙钛矿半导体晶体生长动力学、专用低暗电流CMOS像素芯片、数据读出与图像后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挑战...
热胀冷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该效应在工程与器件应用上有时会带来破坏作用。负热膨胀材料随温度变化表现出反常的“热缩冷胀”行为,可通过负热膨胀材料与正常热膨胀材料的复合设计制备体积不随温度变化的材料体系,从而避免因热膨胀效应导致的相关器件失效。因此,负热膨胀材料在光学仪器、精密加工、先进电子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已知的单相负热膨胀材料仍然有限,开发具有新颖负热膨胀机制的新型材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