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899条 . 查询时间(2.194 秒)
植物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对五种沿海绿化常用树种,即杨树(Populus deltoids)、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n’ )、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的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利用原位凋落袋方法,监测了27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ONCE建立海洋负排放ISO国际标准新平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新进展(图)
气候 数据 管理
2024/11/29
第五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11月26-27日在海南三亚举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院士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Ocean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 (ONCE)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国际标准”的主旨演讲。会议期间举办了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国际标准立项发布会,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和ONCE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院士共同主持国...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欧洲科学院院士Spiros Agathos应邀到访烟台海岸带所(图)
气候 资源 金属 污染
2024/11/29
2024年11月25日,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Spiros Agathos应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吕剑研究员邀请到所开展学术访问。访问期间,Spiros Agathos院士做了题为“Emerging Frontiers in Marine Bioengineering”的学术报告,深入探讨了海洋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报告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问题的加剧,海...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一种显著的热带季节内振荡现象,它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提高MJO预测能力已成为许多研究中心和业务单位的重要任务。2024年来,国际上也组织了许多项目来加深对次季节可预测性的理解。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于2013年启动了S2S研究计划,IAP-CAS模式也在计划第二阶段参与到了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等-GRL: 南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最优大气热源(图)
黄刚 大气 耦合 观测
2024/11/27
南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显著,不仅直接影响着南亚的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安全,还能够通过大气遥相关波列间接调节东亚气候。ENSO作为年际时间尺度中的最强信号,被认为是南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复杂的多洋盆相互作用使得ENSO与南亚夏季风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这增加了南亚夏季风预测的难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等-ERL: 单年和多年厄尔尼诺对PNA遥相关波列的不同影响(图)
黄刚 气候 大气物理 观测
2024/11/27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气候变率的主导模态,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ENSO的演变并不是规律的,历史观测有许多持续多年的ENSO事件,其气候响应与常规持续一年的事件相比有显著差异。作为ENSO的暖位相,厄尔尼诺通过其强热带对流异常激发Rossby波向极地传播,在冬季对太平洋-北美地区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单年和多年厄尔尼诺对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波列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敏强等-GRL: 全球HCFC-22浓度增速放缓(图)
周敏强 红外光谱 大气 监测
2024/11/27
二氟一氯甲烷,HCFC-22(R-22)是一种常见制冷剂,具有温室效应并且会造成平流层臭氧消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 HCFC-22 的浓度一直在增加。HCFC-22 浓度可以从全球大气成分监测网(NDACC-IRWG)地基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测量的太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中反演获得。然而,目前只有少数站点提供了 HCFC-22 观测数据,并且数据不连续、反演算法不同...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提出中层水团识别新方法并指明气候模式偏差(图)
识别 气候 评估
2024/11/23
2024年11月14日,海洋所王凡团队在印度洋中层水团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在位势涩度-位势密度坐标下以体积极小值识别水团边界的新方法并评估了气候模式,指出当前气候模式对水团性质和露头区模拟的普遍偏差及其成因,对改进气候模式、提高气候预测水平具有参考价值。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用于CO2捕集的高胺效率固态胺吸附材料(图)
吸附材料 分析 气候
2024/11/15
2024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张海军研究员、陈吉平研究员团队在固态胺CO2捕集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分子自组装在介孔泡沫硅(MCF)表面键合两种不同链长的偶联剂,构建了有序的“口袋结构”,该结构使得有机胺能暴露更多位点,提高了胺效率和聚乙烯亚胺(PEI)的可及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发现全球热浪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图)
气候 评估 分析
2024/11/14
在过去一个世纪,全球气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暖,这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高影响事件如热浪的频率显著增加。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遭遇了近四十年来最强烈的热浪事件;2021年10月,韩国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热浪,造成严重的经济、农业和能源损失。由于热浪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深入研究热浪风险的特征变化、驱动因素,以减轻或预防热浪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婷婷等-IS: 自主研发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在全球尺度得到验证及应用
李婷婷 气候 土壤 有机质
2024/11/6
稻田是重要的人为甲烷(CH4)排放源,约占全球人为CH4排放源的十分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稻田CH4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目前全球稻田CH4排放清单几乎均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估算,该方法由于缺少对稻田CH4排放机制及其对复杂环境响应的描述,导致清单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同时也限制了稻田CH4减排潜力的评估。与排放因子法相比,过程机理模型能够描述稻田CH4产生、氧化和排放过程,及其对主...
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揭示1975年至2020年黄河“几字弯”沙漠化时空变化(图)
生态 监测 气候
2024/11/8
黄河“几字弯”是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的发起地之一,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黄河“几字弯”因黄河绕行这一区域的形状似弯曲环抱的“几”字而得名,泛指黄河流经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份的行政都市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一楠等-AAS: 青藏高原内陆云的垂直结构探测研究(图)
王一楠 青藏高原 结构 探测
2024/11/6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地形热力效应不仅驱动着亚洲季风系统,还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过程。然而,由于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环境条件极其严峻,高时空分辨率的云系统观测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的关键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参与百公里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 光谱 测量
2024/11/6
大气光谱学是研究大气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关键技术,通过探究光与大气中分子和颗粒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大气问题,广泛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碳预算评估和空气污染研究等领域。目前大气光谱遥感所使用的光栅光谱仪、外差光谱幅度计和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S)等技术能够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提供地球大气成分的光谱学数据。然而,这些技术存在诸多限制,如无法在夜间进行测量、无法同时测量多种组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