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分类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分类学相关记录116条 . 查询时间(2.507 秒)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发布《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名录(第一批)》。名录纳入了10种广西全区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具有一定繁育规模的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涉及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环节动物等。
近日,华中地区大学生观鸟交流营的学生在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溪河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只美丽的鸟。经鉴定,此鸟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黑眉拟啄木鸟。这位“新朋友”的现身再度刷新了该地区的鸟种纪录。
2024年四月,国际期刊《自然》上同期发表的两篇关于中国云南禄丰、内蒙古燕辽生物群的侏罗纪哺乳动物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哺乳动物最早的牙齿分化、中耳和颌关节的转化(见http://ivpp.cas.cn/xwdt/ttyw/202404/t20240404_7075599.html),涉及到哺乳动物演化中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该研究不仅引起大量的国际媒体报道,也被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注意。应《临床与转...
2024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指导学生在《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志留纪早期盔甲鱼类长兴鱼属的新发现。该研究描述了在新疆柯坪地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发现的长兴鱼属新种——念忠长兴鱼(Changxingaspis nianzhongi sp. nov.),以及...
2024年3月22日下午,应铜川市第四中学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二级研究员为该校师生作科学讲座。铜川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杨红军主持讲座,校长崔会婷及六年级和七年级200余名师生听讲。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常务副团长、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执行站长张行勇二级高级记者,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综合办原高级主管吴民义,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公布2023年优秀林草科普作品名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编写的《中国野生动物》、《国门上的43种珍稀动物档案》、《听见故乡:鹮莺啼处记乡愁》3部科普图书入选。
2023年10月9日-13日,由世界雉类协会(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主办、Taman Safari野生动物园承办的“第八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市召开,有130多位来自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柬埔寨、喀麦隆等16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动物保护管理、饲养繁殖机构及保护地的代...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软体动物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掘足纲(Scaphopoda)贝类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并在系统基因组学水平证实了Diasoma假说(掘足纲-双壳纲为姐妹群),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关于掘足纲分类地位的争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研究组等以“Alien lesser bandicoot rats have established wild populations in China”为题于2023年8月19日在国际动物学期刊Current Zoology发文,报道了小板齿鼠 (Bandicota bengalensis) 在我国中缅边境地区,已经过境,并建立野生种群。
饮食和营养调控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等重要生命过程,然而饮食摄入和营养成分如何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留所团队利用模式生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潜在的海洋模式动物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研究材料,比较研究了在化学成分明确的CeMM(C. elegans maintenance medium)营养环境下,线虫生长发...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联合多部门布置的《西双版纳雨林动物多样性展》在环境教育中心一楼正式开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课题组依据湖南省怀化市和宁乡市的2号脊蛇标本,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原记录为“青脊蛇A. ater”的脊蛇种群为一新种——湖南脊蛇A. hunanensis sp. nov.(图1)。该新种的模式产地为怀化市鹤城区。该新种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湖南省的爬行动物区系,并增加对脊蛇类群的认识。
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成功举办了第七期和第八期。“你拍一我拍一,北京是科学发现地;你拍二我拍二,麋鹿是我国大宝贝(儿)……”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麋鹿苑博物馆馆长白加德研究员从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开始带领大家走进了麋鹿的世界。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正在经历气候变暖,过去50年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有鸟类700多种,约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一半)。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促进了高原鸟类特有种的形成,提高了高原鸟类的物种丰富度。相较于其他区域,青藏高原鸟类多样化程度高,受胁鸟类(极...
物种是我们用来研究、理解和保护自然世界的主要单元。因此,我们如何定义物种会对各个领域产生连锁影响,远远超出生物学的范畴。尽管如此重要,关于物种概念的争论仍持续至今,并对我们认识、研究和保护的生物产生了影响。鉴于地球上丰富生命,实现一个普遍接受的物种概念似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分类学家等待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推迟他们描述和界定物种的工作,我们就有可能面临物种被命名之前灭绝的风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