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69584条 . 查询时间(2.377 秒)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在官网上公布了2023年度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评选结果(https://www.agu.org/honors/announcement/union-fellows),全球共54人获此殊荣。北京大学宗秋刚教授因在识别太空磁层粒子加速机制和发展新型探测载荷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成功入选,是...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细胞 地质 免疫
2024/12/13
2024年1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中国科学家发现的迄今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成果入选。真核生物的多细胞化是生命向复杂化和大型化演化的必备条件,被认为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关键事件之一。然而,真核生物最早何时发生多细胞化?此前,学界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无明确答案和证据。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设计出基于图表示学习和蛋白质语言模型的深度生成算法(图)
蛋白质 语言 模型
2024/12/13
2024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刘淇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载熙,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Marinka Zitnik课题组,设计了基于图表示学习和蛋白质语言模型的深度生成算法PocketGen,生成了与小分子结合的蛋白质口袋序列和空间结构。实验验证显示,PocketGen在生成成功率和效率方面均超过传统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Generation o...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并实现面向任意长程耦合的片上频率合成维度(图)
长程耦合 片上频率 合成维度 光学模拟
2024/1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基于马约拉纳零模的琼斯多项式计算(图)
马约拉纳零模 琼斯多项式 拓扑量子计算
2024/12/10
环电流是行星磁层电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离子和电子朝相反方向的漂移运动形成,存在于具有内禀磁场的行星周围,如水星、地球、木星和土星。对地球磁层的研究证明了增强的环电流不仅会导致磁暴活动期间的地磁场减弱,而且在全球磁层-电离层耦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系气态巨行星(土星和木星)的快速自转和丰富的内源等离子体同样可以产生磁层环电流,但由于有限的卫星轨道覆盖,对环电流长期动态变化的全局研究非常困难...
南京大学在四维拓扑声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四维 拓扑声纤 四维流形 拓扑声学物态
2024/12/10
南京大学闻海虎、孙建合作团队在高压下锰基化合物MnB4中发现超导电性(图)
高压 锰基化合物 MnB4 超导电性
2024/12/10
中国科学院二氧化碳和生物基呋喃共转化研究获进展
光谱 光电 催化剂
2024/12/8
2024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生物质转化领域取得进展。该研究开发出双金属单源法合成的Zn-Mo-O/ZSM-5新型双功能催化剂,将二氧化碳与2-甲基呋喃共转化生成芳香烃,显著减少了积碳,开辟了可持续化学品生产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遥远星暴星系原位核球形成机制(图)
星系 宇宙 观测数据
2024/12/9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中心(CEA Paris-Saclay)、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Kavil IPMU/ UTokyo)等基于大样本亚毫米波观测数据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确凿证据,开启了对宇宙星系形成过程的全新理解。该研究成果以“In situ spheroid fo...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遥远星暴星系原位核球形成机制(图)
星系 宇宙 恒星 原子
2024/12/8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等,基于大样本亚毫米波观测数据,首次确凿发现了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证据。这一发现提出了关于宇宙星系形成过程的全新认知。2024年12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spheroid formation in distant submil...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转录天然复合物的结构与调节机制(图)
病毒 天然复合物 结构 基因
2024/12/8
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约有20%的基因编码蛋白参与病毒mRNA的转录和修饰。这种独特的转录机制使ASFV能够在宿主细胞内独立进行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由于缺乏天然RNA聚合酶复合物机器的结构学信息,ASFV转录的具体生物过程、组装和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高效分离丙烯和丙烷的MOF膜仿生耐磨损新结构(图)
分离 仿生 结构
2024/12/9
2024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彭媛副研究员团队在丙烯和丙烷膜分离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受自然界生物体表机械保护的形貌结构启发,创新性地设计制备了具有纵横交织结构的耐磨损MOF(即ZIF-67)膜材料,有效解决了骨架柔性孔笼“开门”效应、膜晶间缺陷限制膜精准筛分丙烯能力、多晶膜表面不耐磨损等问题,为丙烯和丙烷的高效分离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