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相关记录6868条 . 查询时间(3.228 秒)
中国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塑化调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图)
无机 金属材料 半导体
2024/12/13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仇鹏飞、史迅和陈立东,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脆性碲化铋(Bi2Te3)基材料中通过调制反位缺陷诱导形成高密度/多样化的微观结构,实现了材料从脆性至塑性的转化,将塑性热电材料的室温热电优值提升至约1.0且与传统脆性热电材料相当。相关研究成果以Room-temperature exceptional plas...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高效分离丙烯和丙烷的MOF膜仿生耐磨损新结构(图)
分离 仿生 结构
2024/12/9
2024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彭媛副研究员团队在丙烯和丙烷膜分离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受自然界生物体表机械保护的形貌结构启发,创新性地设计制备了具有纵横交织结构的耐磨损MOF(即ZIF-67)膜材料,有效解决了骨架柔性孔笼“开门”效应、膜晶间缺陷限制膜精准筛分丙烯能力、多晶膜表面不耐磨损等问题,为丙烯和丙烷的高效分离膜材料...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中更新世干旱化和地貌景观变迁促使欧亚大陆古人类扩散(图)
古人类 气候环境 同位素
2024/12/3
研究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生产技术及其与气候环境变迁和地貌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古气候学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焦点。有研究发现,非洲早期古人类的迁徙扩散与气候环境演化的长期趋势和变化幅度相关。而在欧亚大陆,缺乏大空间、长时间尺度的考古记录和古环境记录的综合对比,导致对古人类扩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匮乏。
中国科大揭示不同维度储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渗流规律(图)
纳米材料 电化学 力学性能
2024/12/4
2024年12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育德研究员课题组与俞书宏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Cellulose nanofiber-supported electrochemical percolation of capacitive nanomaterials with 0D, 1D and 2D structures”的研究论文。该...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合成具有全碳骨架的共轭螺旋分子纳米管(图)
分子 纳米 合成
2024/12/4
碳纳米管具有一维通道、径向共轭和螺旋手性等结构特点,然而现有的制备方法尚不能实现精确控制碳纳米管的尺寸和手性。为此,合成化学家长期致力于通过有机合成的手段,发展自下而上合成碳纳米管及其类似分子的新途径,期望通过精确连接分子片段,突破现有瓶颈。环对苯撑作为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的最短片段,具有高分子张力且径向共轭的大环结构,可作为合成共轭分子纳米管的潜在构建模块。尽管文献中已有通过轴向连接环对苯撑的尝试,...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多元素耦合对土壤能量持留能力的控制机理
元素 耦合 土壤
2024/11/30
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以供给消费者。植物死亡后其残体输入土壤,形成土壤有机碳库,构成土壤主要能量来源。土壤有机碳能量大小与有机碳自身特性和多元素循环相关。而土壤持留能量的能力受何种因素调控及其与多元素耦合和有机碳自身特性的关联等尚不明晰。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在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快速凝胶化粉末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药物 高分子 吸收
2024/11/30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消化系统常见急危重症之一,成年人每年发病率为0.1%-0.18%。上消化道出血的伤口不易观察、容易弥漫性出血等问题,导致传统的热疗、物理和药物止血方法难以生效,并且存在穿孔风险、技术要求高等问题。止血粉易于使用、无创伤且可到达解剖困难区域,但传统的止血粉材料难以适用于上消化道(胃部)酸性和蠕动的环境。此外,止血材料还需要具有按需去除的性能,以防止创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过度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过程工程所王钰团队创新一维MAX相材料合成方法(图)
王钰 材料 合成 金属
2024/12/3
MAX相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陶瓷材料,因兼具陶瓷的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和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辐射性,在工业应用中备受关注。过程工程所王钰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维MAX相材料的创新合成方法,实现了MAX相材料从三维结构到一维结构的维度转变,有效解决了陶瓷材料的固有脆性,提升了强韧性,有望实现一维MAX相结构的规模化制备,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近日,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植物渗透胁迫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植物 细胞 分离
2024/12/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261160572、31870254)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郭红卫教授团队在植物渗透胁迫感知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分子拥挤敏感的DCP5介导细胞质中渗透感知机制(A cytoplasmic osmosensing mechanism mediated by molecular crowding-sensitive DCP5)”为题,于2024年11月1日发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氮化碳材料光催化产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氮化碳材料 光催化 分子
2024/11/30
2024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喻志武研究员及其合作者,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创新性地将超分子自组装工程和缺陷工程结合起来,成功的合成了一种具有氮(N)空位和明显n–π*跃迁的管状氮化碳催化剂(T-0.9ODHCN),其相较于原始块状氮化碳,光催化产氢性能增长了31.2倍。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化学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
在石蒜科生物碱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汪仁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模块化真核细胞色素P450酶功能性表达策略,通过设计、重构与调整真核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空间架构,首次用实验证明了该酶系统分子伴侣之间的肽链N-端桥连表达的真核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可以在重组原核细胞中显著提高植物天然产物和人类药物代谢物的关键中间产物合成。该研究还表明通过调整蛋白分子间的装配架构来克服真核细胞色素P45...
中国科大实现合成气到乙醇的高效定向合成(图)
合成 催化 纳米
2024/12/4
中国科大路军岭教授、王恒伟特任副研究员团队与刘进勋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双界面协同串联催化新策略,通过原子精准级构筑功能互补的FeOx-Rh-ZrO2双界面催化剂,在合成气直接催化转化制乙醇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乙醇定向合成。研究成果以“Atomically‒intimate assembly of dual metal‒oxide inter...
在石蒜科生物碱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汪仁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模块化真核细胞色素P450酶功能性表达策略,通过设计、重构与调整真核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空间架构,首次用实验证明了该酶系统分子伴侣之间的肽链N-端桥连表达的真核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可以在重组原核细胞中显著提高植物天然产物和人类药物代谢物的关键中间产物合成。该研究还表明通过调整蛋白分子间的装配架构来克服真核细胞色素P45...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首次鉴定黑尾胡蜂的报警信息素:捕食者与猎物共用化学报警信号(图)
色谱 信息 行为
2024/12/2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胡蜂通常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和适应能力,2024年来已有多种胡蜂发生了生物入侵,其中,体型较大的胡蜂一般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因此大型胡蜂的入侵备受关注。黑尾胡蜂(Vespa soror)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胡蜂之一,有剧毒,2019年春,加拿大温哥华岛首次发现黑尾胡蜂,科学家通过模型预测表明,如果不尽快消灭它们,胡蜂将会迅速在北美扩散,...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利用反应气氛动态限域Ag纳米团簇实现宽温区CO氧化(图)
反应 纳米 催化
2024/11/23
202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动态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利用担载催化剂颗粒周围的反应微环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可以实现反应气氛限域稳定高活性团簇结构,有效打破了团簇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跷跷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