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际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行星际物理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2.425 秒)
2024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闫冬冬博士及其合作者首次同时重现了系外行星HAT-P-32b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透射光谱的观测,研究了其逃逸大气的性质。该研究提出尽管下层大气有超过100倍的太阳金属丰度,其高层大气的金属丰度很可能接近太阳丰度,并表明主星有非常强的活动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自2009年Kepler太空望远镜升空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令人意外的是,绝大多数的这些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已知行星很不一样。这些系外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轨道周期一般在100天以内,而这些被称为“超级地球”的行星并不存在于我们太阳系。相比较而言,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要么太小,要么离主星太远。那么,太阳系难道是行星系统里的一个另类?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行星际激波是在行星际中传播的一种强间断,当它作用于磁层后会在地球空间中引发扰动。深入研究磁层-电离层系统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过程在空间物理学研究及空间天气预报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江燕、王赤、黄朝晖和孙天然利用自主开发的全球磁流体力学磁层模型(PPMLR-MHD)研究了行星际磁场条件对磁尾位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于前人经验模型中磁尾旋转对称的假设,磁尾沿靠近行星际磁场方向的某一方向拉伸,拉伸方向随行星际磁场强度、方向和离开地球的位置距离的改变发生扭转。通过多参数拟合,作者得到了能够用于描述扭转角度与上述三个影响因素之间...
近日,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燕广庆等人及时追踪了美国宇航局THEMIS卫星的观测资料并进行分析,获取了行星际磁场南向期间开尔文-赫姆霍兹(K-H)涡旋的观测证据,通过卫星观测事实证明在行星际磁场南向期间也可以发生具有规则周期性的K-H涡旋,打破了该涡旋只能在行星际磁场北向条件下发生的传统观念,并首次在涡旋边界上观测到由磁场压缩引起的感应电场。该成果发表于最新...
2014年4月25日,黎介寿精神学习交流暨“黎介寿星”命名大会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以彰显黎介寿院士为发展我国外科医学事业以及医学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上将、政治委员郑卫平中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李...
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重心已经从最初的样本积累慢慢转变到对行星的天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其中,系外行星大气是目前人类唯一能探测到的部分。研究行星大气已成为热门课题,同时也是难点课题。行星温度偏低,主要辐射集中在近红外NIR和红外IR波段,要研究其大气需要NIR、IR或者空间望远镜设备。由于缺乏这样的先进设备,国内虽在系外行星的搜寻方面紧跟国际步伐,但是在大气观测方面却比较落后。国家天文台开展的“有偿使用国...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通过国际伽马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太空望远镜(Integral)发现,在距我们4700万光年远的NGC 4845星系中,一个黑洞正从“沉睡”中醒来,“吞吃”误经它身边的低质量星体——褐矮星或巨行星,此前的几十年里它一直很安静。天文学家预测,这类“吞噬”事件很快也将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黑洞上演。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天文与天体物理学》上。
作为天文学的一大热点,从1992年起,人类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已有700多颗。相关研究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人们发现系外行星及其绕转的母星天体具有复杂的多样性。近日,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发现了绕快速脉动的B型亚矮星双星转动的类木行星。这是人们首次发现绕这种奇特天体转动的太阳系外行星天体。B型亚矮星是一类中心氦核在燃烧且具有很薄的氢壳层的表面有效温度极高(25000℃~35000℃)的天体。关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