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微系统相关记录1089条 . 查询时间(0.458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李浩团队在面向多光子空间符合探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01月30日,相关成果以《具有组合时间逻辑和幅度复用的超导纳米线双光子空间符合计数器》(A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two-photon coincidence counter with combinatorial time logic and...
2024年12月17日,第70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 2024)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上海微系统所欧欣研究员课题组以口头报告形式发表了题为 “Predefined Novel Piezo-on-Insulator (PN-POI) Substrates for 5G/6G Acoustic Devices” 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士生柯新建、吴进波博士、张师斌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凯副研究员...
上海微系统所异质集成XOI团队和南京电子研究所超宽禁带半导体研究团队合作,在金刚石基氧化镓异质集成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12月9号在第70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 2024)以口头报告形式发表“First Demonstration of Wafer-level Arrayed β-Ga2O3 Thin Films and MOSFETs on Diamond b...
半导体二极管与晶体管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石,它们是构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最基础电子元件。半导体二极管常以P-N结或肖特基结为基础,核心是其单向导通特性。在正向偏压下时,P-N结处于导通状态,允许电流通过,开启电压低;而在反向偏压下,P-N结处于截止状态,电流几乎无法通过,反向击穿电压高。不同于半导体材料,超导体具有宏观量子效应,电流可以无阻地流通超导体。由于超导体的超流特性,研制超导二极管似乎难以实...
2024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铁团队在超小型二氧化碳(CO₂)气体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尺寸小、功耗适中、性能稳定、成本低以及在中红外波段发光效率高等特点,具备良好的抗湿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可穿戴呼吸监测应用中具有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compact dual-channel integrated CO...
2024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铁研究员的科研团队在超小型二氧化碳(CO₂)气体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尺寸小、功耗适中、性能稳定、成本低以及在中红外波段发光效率高等特点,同时具备良好的抗湿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可穿戴呼吸监测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compact dual-channel integr...
2024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定向结晶化蚕丝蛋白电子神经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突破了传统蚕丝蛋白电子器件在水环境中易变形失效的限制,通过定向结晶物理改性技术调控蚕丝蛋白在湿润条件下的溶胀特性,结合微纳加工工艺制备了神经电子器件,成功实现了在体电生理稳定记录,并高灵敏地识别出癫痫疾病中的高频震荡波信号。相关研究成果以“Silk fi...
味觉是最重要的生理感觉之一,能够帮助人类鉴别食物的营养价值与潜在毒性,从而选择合适的食物以满足能量与营养需求,并避免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味觉对人类的生存与进化至关重要。舌癌是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舌癌病灶直接侵犯舌头的味觉感受区域,而放化疗等治疗方式可能损伤口腔组织。研究发现,游离组织皮瓣修复重建舌癌术造成的组织缺损,使得患者味觉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味觉功能,影响患者整体生活质...
2024年10月18-19日,第七届微波与微系统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圆满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天津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天津市成像与感知微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2024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周志涛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杨驰团队合作,开发出高通量超柔性味觉神经界面,使皮肤也能感知“味觉”,帮助舌癌患者等舌瓣重建术后味觉失能患者重建味觉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Gustatory interface for 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taste decoding in pati...
动物是如何表达外部环境和自身位置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空间探索,是脑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然而,鱼类是如何表达外部环境地图并进行空间定位的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合作,使用国际领先的跟踪显微镜技术,在斑马鱼大脑中发现了与其他物种相似的空间表达与计算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幼年斑马鱼端脑中空间表征的群体编码》(A po...
2024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董慧团队在固-液界面质子输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ccelerated proton dissociation in an excited state induces superacidic microenvironments around graphene quantum dot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三维硅基电子器件发展至今已成功微缩至3纳米,但进一步小型化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三方相晶态碲(碲),作为典型一维范德华材料,由范德瓦尔斯力相连的螺旋链排列而成,能够剥离出1纳米×1纳米横向尺寸的单个原子链,展现出极大的微缩潜力。2022年上海微系统所宋志棠、朱敏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的文章(J. Shen et al., Science, 2021, 374, 1390)首次揭示了单质碲具有...
2024年8月15-18日,第十九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光伏专委会发布了2024年太阳电池中国最高效率、2023年光伏领域重大科技进展,集成电路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新能源技术中心课题组的“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入选“2023年光伏领域重大科技进展”。
2024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在固-液界面质子输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ccelerated proton dissociation in an excited state induces superacidic microenvironments around graphene quantum dot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