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测绘科学技术 >>> 工程测量技术 >>> 地籍测量 精密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程测量技术相关记录930条 . 查询时间(1.156 秒)
山西省太原人,工学博士。201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进入西安理工大学工作。
光栅位移传感器因其高精度、高测速、大量程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精密机床等领域。工作过程中,光栅位移传感器的基准光栅与待测物体刚性连接,移动部件产生的随机角度误差会影响测量精度。因此,消除随机角度误差是提升光栅位移传感器精度的关键环节。
现今,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由正物质主导。但是,现有宇宙演化发展理论认为,宇宙诞生时,正反物质应等量存在。为解释这一矛盾,科学家提出了“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CP破坏)机制,即微观粒子与其反粒子并不遵守相同的自然规律。自1964年科学家在中性K介子衰变过程中发现CP破坏现象以来,探讨CP破坏机制一直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王世杰,男,197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测绘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求学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并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测量检测、大型桥梁施工监测、隧道施工测量技术咨询、遥感影像地理数据采集与更新等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兴趣:3S技术工程应用/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灾害监测...
郭楠,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兰州交通大学“百名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第三批)。2019年8月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交流访问。主持完成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基金1项,主持甘肃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持兰州交通大学教改项目3项,参与国家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工程测量、现代测量技术、变形监测与变形分析。
2025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江利明研究团队联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及英国杜伦大学等国际科研机构,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ISSM冰流模型,成功重建并深入解析了格陵兰雅各布港冰川(Jakobshavn Isbræ,亦称Sermeq Kujalleq)在2016至2022年间的动力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揭示了冰川末端退缩、冰厚变化及冰下水文过...
2025年3月11日,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在双模态分子影像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弛豫调控策略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的19F MRI-FLI双模态造影剂,在微摩尔分子浓度下实现了酸-碱响应性氟-19磁共振-荧光双模态成像(19F MRI-FLI),为开发兼具高灵敏度和刺激响应性的双模态造影剂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2025年3月11日发表在化学类综合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
陈俊英 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光学精密测量、机器视觉技术、机器学习与AI算法应用、关键构件应力集中等方面研究。
2025年1月26日,牛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教授Shik Chi Edman Tsang(曾适之)团队与精密测量院邓风研究团队合作报道了H-ZSM-5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中活性中心落位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相关团队发展了基于中子粉末衍射-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固体核磁共振(NMR)的联用技术,结合探针分子吸附,精准确定了H-ZSM-5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中骨架Al原子的具体落位,揭示了H-ZSM-5沸石分子筛...
2024年10月15日至17日,2024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年会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在郑州举行。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承担的“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工程(盐边、天全、马尔康、康定、甘孜、盐源等测区)”项目获得2024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
低轨卫星间的高精度时间传递及相对定轨对维持低轨卫星网的时间基准及星座构型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可结合基准星的单星精密定轨定时结果完成非基准星的高精度定轨定时。当前,基于星载GNSS信号可实现厘米级的实时低轨卫星高精度单星定轨定时,但其结果高度依赖于实时GNSS精密轨道星钟产品,且运算耗能较大,这为在轨处理造成了一定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窦贤康、张强和薛向辉等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结合时间频率传递等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的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这一技术可应用于监测大尺度范围的地球大气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并可以扩展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用于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监测和精确校准。2024年9月12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李映恒,1964.10,云南曲靖,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精密工程测量与自动化变形监测。
王海,男,1976年4月出生,蒙古族,江苏镇江人。博士研究生学历,热能工程博士学位,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利:一种测量物体内部缺陷尺寸的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